热门学生学习计划6篇

办公实用2年前 (2022)发布 wan
230 0 0
马哥源码

岁月无情,流水匆匆,时间在悄然飞逝,在新的一年我们要开始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能起到促进自己进步的作用。才能让我们的学习得到发展。怎么写岗位的学习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热门学生学习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学生学习计划6篇(篇一)

智敏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在本学期做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曾经尝试过在课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这种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又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从心理上克服了课堂的紧张情绪。

如,课前教师让学生做口语练习。训练初始阶段,教师可把说话训练的题目告诉学生,让他们进行准备。刚开始练习时,字数不限,学生能说多少说多少。接下来,教师把说话训练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在自己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感悟到的东西会更深刻,学习起来也更能联系实际。学生口语表达水平提高了,谈话内容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写作打下基础。实践表明这种训练,能极大的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师生角色互换,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请学生上课。学生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组成智囊团集体备课,备课前还作问卷调查。“小老师”课堂教学虽然稚嫩,也会有一些漏洞或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开放式的学生课堂教学虽然每学期只有2次,也只是个尝试,但这种尝试教学是有价值的,它不仅仅只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会开创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途径,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活动和操作获得知识。

如课前让学生搜集有课文的资料,再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种寓教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挂图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上诗歌、精美散文时,采用吟诵的手段,配上相应的音乐,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枯燥的练习;还有课本剧、辩论会、朗诵会、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热门学生学习计划6篇(篇二)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会听课,养成

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如在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后,可以设计如下一些练习(见图71):观察,阴影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又如在学完“数的整除”后可安排这样的练习:

观察下列各组数,请找出不同类的数,并说明理由。

(2)0、1.2、3、13、5、27。(1.2不是整数)

(3)10、8、44、56、65、12。(65不是偶数)

(4)33、39、12、21、49、57。(12不是奇数,49不是3的倍数)

再如学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后可进行这类练习:寻规律,填空。

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数学课上训练说,可采用以下这些做法。

第一,训练学生大声发言。接班第一节课师生相互介绍,训练说话就开始了。要求每个学生起立,大声说我叫×××,上学期期末考试得多少分,再用一两句话说说新学年自己学好数学的打算。教师从中发现说得好的,当即表扬:“××同学发言,姿势端正,态度自然,语句完整,语言简炼明确,特别是声音宏亮:很精神!”。通过表扬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确要求。此后,每节课都结合检查复习,基本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大声回答问题,每个人都要通过“发言声音合格”的达标验收。

第二,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位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如,一次要学生回答填空问题:“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2,这两个偶数分别是( )和( )”在解答时,一位同学说:这两个偶数是40和4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2,也就是说,这两个偶数和是82,差是2。82减去2的差除以2等于40,40是较小的偶数;40加2等于42,42是较大的偶数。所以这两个连续偶数是40和42。第二位同学回答时说:我是用两个偶数相加凑出来的,我想这两个偶数都应该接近82的一半,所以一个偶数是40,那么另一个偶数就是42。第三位同学说:我想,根据两个偶数的和82,可以求出这两个偶数的平均数是41,41是奇数,因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那么和41相邻的两个偶数,一个是41减1等于40,另一个是41加1等于42,40和42是连续的两个偶数。学生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显然,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同学重新叙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定义(法则)本身,又能理解表述这一定义(法则)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己还能准确地讲述出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

第四,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例如,接班后的前几节课可以作为争取后进生的重点课来上。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说,促进了想,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上述训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口算练习,板演回讲,总结定义,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争论问题等形式进行

二、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现以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说明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学习思考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我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根”找“据”思维积极活跃起来。这一问题不仅激起了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

第二,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由于课本、(四省市教材第10册第41页)没有直接回答上述问题的讲述,所以不能让学生面对这一问题“硬”想,应提供一些资料,给以提示。如:

思考题为什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提示

(1)18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30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

(2)18和30的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

参考资料

18=2×3×3 30=2×3×5

36=2×3×3×2

54=2×3×3×3 60=2×3×5×2

72=2×3×3×2×2

90=2×3×3×5 90=2×3×5×3

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经过五、六分钟的独立思考,试算练习,许多学生有所发现,神情兴奋,跃跃欲试,产生了“说想法”的要求。

第四,及时组织多项交流。

为了满足学生想“说”的要求,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在讨论中,同学们逐步明确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要“公”又要“小”,并研究了怎样才能保证这两点。如有的同学说:“在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如果只要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2和3,那么相乘的积是6,6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公倍数。”有的同学讲:“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不但要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和3,而且要包含18独有的质因数3和30独有的质因数5,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公倍数”。又有人补充说:“18的质因数里有一个2,30的质因数里也有一个2,18的质因数里有一个3,30的质因数里也有一个3,而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能要一个2,一个3,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同学们热情高,发言涌跃,相互补充、纠正。许多人还能运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作为自己的论据。由于这算理、算法不是听老师讲出来的,而是由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许多人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

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生会阅读,养成

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课本。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要翻开课本,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特别是每一单元,每一小节的开头新课,阅读时要标出疑问,以便在老师讲课时,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有时也可由教师提出能引起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找书去读。如在讲完“差倍”应用题的基本例题后,提出“差都有哪些表述方法,看谁找得多”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同学们起初是自己想,后来就到课本习题中去找,也有到处翻看课外书及习题集的。第二天讨论,有的同学一人就归纳出六种“差”的不同提法:甲比乙多几,乙比甲少几,甲减少几等于乙,乙加几等于甲,甲给乙若干后,甲、乙相等,甲减去15,乙加上3,两数相等。在这样预习的基础上再学较复杂的差倍应用题,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这样的预习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广泛地阅读、主动地学习。

课内阅读,就是课内学习课本。课上在教师指导下有要求有检查地阅读数学课本,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现象,因此阅读课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

开始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课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怎样理解数学概念,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指导阅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不易看出重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有的教材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再与课本对照、印证,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学生能独立看懂,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组织交流所得,进一步消化理解。

课后阅读,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做题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再做题。

要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可不留作业,由学生自己复习课本,整理已学知识,归类、编号,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每隔一段时间,选择优秀笔记组织传阅,进行评议,以调动“自己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生会审题,养成

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算草要象正式答案一样,一律写在作业本上,做到算草不草,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解题时还要边做边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

引导学生解题时要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使其形成这样的习惯:解四则式题,不管是否要求简算,只要有一步能简算就简算,并画出标记,注明依据,解多步应用题,一般至少用两种方法,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法,注上标记。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

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热门学生学习计划6篇(篇三)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会听课,养成

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如在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后,可以设计如下一些练习(见图71):观察,阴影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又如在学完“数的整除”后可安排这样的练习:

观察下列各组数,请找出不同类的数,并说明理由。

(2)0、1.2、3、13、5、27。(1.2不是整数)

(3)10、8、44、56、65、12。(65不是偶数)

(4)33、39、12、21、49、57。(12不是奇数,49不是3的倍数)

再如学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后可进行这类练习:寻规律,填空。

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数学课上训练说,可采用以下这些做法。

第一,训练学生大声发言。接班第一节课师生相互介绍,训练说话就开始了。要求每个学生起立,大声说我叫×××,上学期期末考试得多少分,再用一两句话说说新学年自己学好数学的打算。教师从中发现说得好的,当即表扬:“××同学发言,姿势端正,态度自然,语句完整,语言简炼明确,特别是声音宏亮:很精神!”。通过表扬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确要求。此后,每节课都结合检查复习,基本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大声回答问题,每个人都要通过“发言声音合格”的达标验收。

第二,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位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如,一次要学生回答填空问题:“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2,这两个偶数分别是( )和( )”在解答时,一位同学说:这两个偶数是40和4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2,也就是说,这两个偶数和是82,差是2。82减去2的差除以2等于40,40是较小的偶数;40加2等于42,42是较大的偶数。所以这两个连续偶数是40和42。第二位同学回答时说:我是用两个偶数相加凑出来的,我想这两个偶数都应该接近82的一半,所以一个偶数是40,那么另一个偶数就是42。第三位同学说:我想,根据两个偶数的和82,可以求出这两个偶数的平均数是41,41是奇数,因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那么和41相邻的两个偶数,一个是41减1等于40,另一个是41加1等于42,40和42是连续的两个偶数。学生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显然,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同学重新叙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定义(法则)本身,又能理解表述这一定义(法则)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己还能准确地讲述出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

第四,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例如,接班后的前几节课可以作为争取后进生的重点课来上。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说,促进了想,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上述训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口算练习,板演回讲,总结定义,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争论问题等形式进行

二、教学生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现以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说明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学习思考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我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根”找“据”思维积极活跃起来。这一问题不仅激起了思考的欲望,而且成了大家集中思考的目标。

第二,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由于课本、(四省市教材第10册第41页)没有直接回答上述问题的讲述,所以不能让学生面对这一问题“硬”想,应提供一些资料,给以提示。如:

思考题为什么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要有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有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提示

(1)18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30的倍数中,至少要包含哪几个质因数?

(2)18和30的公倍数里,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请试算一下,有何发现?)

参考资料

18=2×3×3 30=2×3×5

36=2×3×3×2

54=2×3×3×3 60=2×3×5×2

72=2×3×3×2×2

90=2×3×3×5 90=2×3×5×3

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

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为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进入思考之中,必须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经过五、六分钟的独立思考,试算练习,许多学生有所发现,神情兴奋,跃跃欲试,产生了“说想法”的要求。

第四,及时组织多项交流。

为了满足学生想“说”的要求,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在讨论中,同学们逐步明确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要“公”又要“小”,并研究了怎样才能保证这两点。如有的同学说:“在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如果只要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2和3,那么相乘的积是6,6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公倍数。”有的同学讲:“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里,不但要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和3,而且要包含18独有的质因数3和30独有的质因数5,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公倍数”。又有人补充说:“18的质因数里有一个2,30的质因数里也有一个2,18的质因数里有一个3,30的质因数里也有一个3,而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里只能要一个2,一个3,这样才能保证是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同学们热情高,发言涌跃,相互补充、纠正。许多人还能运用老师提供的资料作为自己的论据。由于这算理、算法不是听老师讲出来的,而是由他们自己想出来的,许多人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在独立思考之后要及时组织议论、讨论、争论等多项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

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生会阅读,养成

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课本。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要翻开课本,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特别是每一单元,每一小节的开头新课,阅读时要标出疑问,以便在老师讲课时,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有时也可由教师提出能引起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找书去读。如在讲完“差倍”应用题的基本例题后,提出“差都有哪些表述方法,看谁找得多”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同学们起初是自己想,后来就到课本习题中去找,也有到处翻看课外书及习题集的。第二天讨论,有的同学一人就归纳出六种“差”的不同提法:甲比乙多几,乙比甲少几,甲减少几等于乙,乙加几等于甲,甲给乙若干后,甲、乙相等,甲减去15,乙加上3,两数相等。在这样预习的基础上再学较复杂的差倍应用题,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这样的预习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广泛地阅读、主动地学习。

课内阅读,就是课内学习课本。课上在教师指导下有要求有检查地阅读数学课本,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

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现象,因此阅读课本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

开始可由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抓住课本中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怎样理解数学概念,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

指导阅读,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内容,学生不易看出重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有的教材内容,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基础,可由学生先做尝试性练习,再与课本对照、印证,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内容,学生能独立看懂,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组织交流所得,进一步消化理解。

课后阅读,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前先复习课本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前先看课本,看老师当天讲的部分书上是怎么写的,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做题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再做题。

要指导学生养成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可不留作业,由学生自己复习课本,整理已学知识,归类、编号,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每隔一段时间,选择优秀笔记组织传阅,进行评议,以调动“自己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生会审题,养成

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算草要象正式答案一样,一律写在作业本上,做到算草不草,竖式排列有序,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解题时还要边做边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

引导学生解题时要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使其形成这样的习惯:解四则式题,不管是否要求简算,只要有一步能简算就简算,并画出标记,注明依据,解多步应用题,一般至少用两种方法,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法,注上标记。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

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指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分析并登记错因,认真改错,是培养学生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作业正确率的有效方式。每学完一个单元,学生可根据错题情况评价自己该单元学习的成绩和问题,确定自己复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热门学生学习计划6篇(篇四)

我校学生会是在党支部和团总支领导与指导下,独立开展学生工作的学生组织,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立足自身,紧扣专业,在学生活动、维护权益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新学期开始之时,师生都全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之时,我校迎来新一届学生会的招聘工作。为更好地为全校广大同学服务,加强师生交流,也为进一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我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加新一届学生会的竞选活动。在此,为使我校学生会在新一学年的工作更好地开展,我认真制作以下工作计划。

一、总体构想

1.坚决遵从党支部和分团总支的领导与指导,把科学发展和求实创新的指导精神贯彻到学生会的具体工作中,在做好学生会工作的同时,切实加强干部干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2.进一步完善我校学生会管理制度,加强自身体制机制建设,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健全组织结构,使学生会工作制度化、严格化,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做好干部选拔培训工作,提高干部工作能力,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干部真正培养成为我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发挥干部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4.精简学生会职能机构,节约并集中利用工作资源和活动经费,提高学生会工作效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全体学生会成员在完成工作、服务同学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成绩,达到锻炼效果。

5.做好内部职能划分,合理分工,权责明确,加强内部团结,增强工作人员主人翁意识,协调各部门积极合作,共同做好学生会总体工作。

6.加强师生交流,深入学生群众,了解广大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将相关情况反映到书记,并协助书记及时解决相应问题。同时广泛接受同学们的监督和意见建议,适时对工作方针做出适当调整,力图兼顾各方,使各项工作更好地展开。

7.加强我校学生会和团总支的联系,引入好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同时扩展我校学生工作空间,扩大我校影响力,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8.在我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认真贯彻“申请——策划——执行——总结”的工作程序,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并及时向书记汇报工作。

9.积极参与学校组织举办的各大型全校性工作和活动。

二、具体工作

我校学生会工作具有专业的特点,不仅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更要促进学生学习。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始终要贯彻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管理好日常事务,也要让广大同学感受到团总支和学生会对同学们学习与生活的关怀。

1.在新一届学生会产生后,开展部长级干部招聘考核工作,为我校新一届学生会培养工作骨干,严格审核,加强培训,确保我校有一支成绩优秀、责任心强、态度认真、求实创新的干部力量。

2.在新学期开学时,组织学生会干部和学生志愿者筹备迎新工作,预先做好工作方案,认真贯彻执行,展现我校师生关心新生的情怀,使我校迎新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3.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开展一系列介绍学校和专业,新老生交流,校园参观,就业与创业指导,思想教育等活动,帮助新生建立基层管理体系,引导新生步入生活的轨道,投入新的学习与生活中。

4.认真做好学生会干事纳新工作,为学生会招纳一批表现良好、工作积极、执行力强的基础力量,也为广大新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和锻炼能力的平台。

5.在新生军训中,组织学生会干部和师哥师姐看望新生,为新生提供饮用水等物资,并经常与新生进行交流,帮助新生尽快转换角色,熟悉校园环境,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

6.做好新一届学生会成立大会工作,邀请书记参加,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办一次有规格、有规模、有影响的成立大会。

7.认真组织我校学生参加校运动会,做好各项组织筹备工作,确保后勤供应,发动广大同学积极参赛,并培养一批体育精英,加强锻炼,争取为我校争金夺银,获取更多的荣誉。

8.组织我校学生进行篮球比赛,鼓励同学们加强体质锻炼。

9.平时督促同学们端正态度,努力学习,为新生组织早晚自习,培养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期末举办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发出认真复习、积极备考、诚信应考的倡议。

10.在中秋或者元旦等大型节日,举办具有我校特色的文娱活动,活跃系内文化气氛,使同学们活跃身心,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中,同时也加强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友谊。

热门学生学习计划6篇(篇五)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孩子升入新初一后具有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占有较大比例,不良学习习惯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2、书写潦草不规范,坐姿差

3、喜欢做小动作,缺少认真倾听的习惯;

4、课堂上不善于动脑,盲目听信教师和同学,缺乏个性;

5、学习缺乏自觉性,作业懒散,做事拖拉;

6、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的习惯;

7、学习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二、计划采取的措施

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授课的情况下,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智商,二是习惯。智商的高低,先天的禀赋是关键;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对于一个学校的几个平行班来说,学生在天赋方面总体的平均水平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决定这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就只有学习习惯了。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班集体,学生普遍具有主动预习、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作为教师,要想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计划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在年级和班级内制定可行的学习纪律,并严格执行。

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学习方面的纪律,不同的是,有的班级严格执行了,而有的班级却仅仅写在了制度里。之所以不执行,多数情况是这些规定不具有可行性。在制定学习纪律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可操作为原则,灵活处理,该简单的简单,该复杂的复杂。

比如,就“完成作业”这一条纪律,如果仅仅简单要求“按时完成作业”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因为,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很大的差别,老师针对大多数同学布置的作业,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吃不饱”,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却是“吃不了”。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在制定这条制度的同时,一方面协调课任老师在作业的量和难度上有个梯次,尽量能够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在作业的量上和难变上自主选择。此外,还可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同学们向量大、难度大的作业挑战。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做作业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再比如,对于自习课的纪律。很多老师认为,在自习课上,学生可以自由讨论问题,没必要制定太严格的纪律。但是,在魏书生、孙维刚老师的班里却不是这样。魏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了“自习课上讨论问题的利弊”之后,规定上自习不可自由讨论问题;孙老师则提出“神圣的教室永远宁静”,要求学生只要走进教室,哪怕是在课间,也不可闲谈。这样的纪律看起来简单,但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给学生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既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一般情况之下,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最终的目标,而忽略了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样的目标。比如,我们平时一定也要求过学生学习时要讲效率,但怎样做才能有效率呢?学生并不清楚。这方面,魏书生老师做得最好。他在不断给学生灌输“效率”观念的同时,教给了学生很多讲效率的方法:要求学生定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自习计划;要求学生每次学习前有明确的具体目标,如记住什么,做完几道题等,以避免在“学哪一科”“做哪几道题”等问题上犹豫不决,浪费时间;他还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时间的边角料”,利用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甚至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学习的方法;他还帮学生找到了影响学习效率的“三闲”(闲话、闲思、闲事)。并教给学生与“三闲”做斗争的方法。有了方法,观念上的东西才能落到实际行动中。

(三)持之以恒地训练

好习惯都是训练出来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因此,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魏书生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他坚持每天上课前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由地、大声地说一分钟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害怕在课堂上“说”,而且还学会了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种“说”促进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敢于提问的习惯。此外,魏老师还通过“七个一分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以及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只要坚持长期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也需要发挥教师的正确指导。要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一点一滴抓起。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坏都是从一点一滴中体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开始形成的时候,教师更要抓得具体,善于从一点一滴中来培养学生。如课前预习,学生开始时不知如何预习,常常看一遍算了或每个角落都仔细看守,眉毛胡子一起抓,或看看黑体字了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预习,如何预习才有效,有进可出预习提纲或预习思考题。经过多次预习指导以后,学生就会慢慢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把预习的热情和兴趣集中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新知识的要点难点上来。同时要指导学生有规律地生活。学习习惯是在条件反射的联系基础上形成的,时间也是一种条件反射,有规律地生活是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要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既要抓好课堂学习,还要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

2.要严格要求。这里除了要抓得细,抓得认真,注意把它设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主要的就是善于引导学生同自身不良的学习习惯作斗争。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的娇生惯养,以及小学教学模式的限制、常常养成一些坏习惯,如好奇、贪玩、惰性、散漫等等。它们总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顽强地表现出来。教师要大力宣扬好的学习习惯,时时处处注意抑制坏习惯和各种不良风气,消除滋生坏习惯的土壤,建立起严格的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

3.要长期坚持。学习习惯是在教师、同学的指导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依一定的顺序,需要反复多次的重复后而形成的。好习惯的养成总是在同坏环境的不断消除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学生们的一些坏习惯常常是根深蒂固的,并不是通过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取得的。因此教师应有常抓不懈思想,要长期坚持抓。其次要有耐心。特别是有些差生,在做习题时,常常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书写糊涂,不按规范要求解题,教师只有通过反复的耐心批改、及时让学生订正,正确指导,通过反复多次才能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良好的解题习惯。

4、多学科同时配合。学习习惯渗透入各个学科及各个教学环节中,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各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光靠班主任,或者单一学科是不够的,需要各学科步调一致,步调一致才能防止“内耗”。班主任或单一学科的教师要与其他学生教师共同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相互之间经常互通情报,采取共同对策,常常可以取得较效果。当然还需要取得家长和积极配合。

四、实施计划时间表

1.动员及实施、检查

第二周,初一全体教师及学生动员,班主任组织各班学生学习《初一学生学习规范》。

第三周开始初一全年级实施《初一学生学习规范》。以后每周各班组织自查一次,督促学生认真执行《初一学生学习规范》。教务处将组织不定期的随时抽查。

2.各时间段完成任务计划及时间

(1)初一上学期第二、三、四、五周

①及时纠正学生的坐姿,使学生基本养成随时保持正确的读书与书写姿式的良好习惯。

②调整学生情绪,使之逐渐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学习节奏,养成严格按作息时间生活与学习的习惯。

③指导学生学会做好各科笔记,初步养成学生记笔记,归要点的良好学习习惯。

④规范作业书写格式,初步养成学生认真作业,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良好的作业习惯。

(2)初一上学期第六周至期末

①划分学习小组,设置学习监督机制,以促学生逐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按内容及教师要求,带齐学习资料,学习工具,作好课前准备工作的习惯。

③各学科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提高其学习效率,初步形成学生全神贯注听课的习惯。

④初步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及复习习惯。

⑤培养学生诚实、认真、专注的应考习惯。

(1)初一下学期期:

①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提纲、复习提纲、检查预习、复习情况,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归纳、总结,自我圈点、评价,自我置疑、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良好预习、复习习惯。

②培养学生勇于发言,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③培养并提高学生记笔记,写心得的能力。

④初步培养学生拓展思路,丰富联想的听课思维,逐渐形成对知识举一反三,由点及面的良好学习习惯。

热门学生学习计划6篇(篇六)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们喜欢数学呢,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热爱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优化解题策略。

二、创设故事情境

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三、创设动画情境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动画片是学生的最爱,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四、创设实践情境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去有目的设置的。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的吸引,从而积极的对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编精心推荐

学习计划|复习计划|新学期学习计划|学习方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